「看電視只是聽「道」,要讀書才能知「道」、學「道」、做「道」、掌握康永的說話之道。」 - 侯文詠
一週五天的「康熙來了」,即使對主題不感興趣,筆者依然會點進去看那一段開場白,
即使近期的主題越來越雷同,甚至到了每週固定的程度,依然能在一樣的節目內容中察見他的話中有話,
發問與對答間的遣詞用句,不傷人卻隱含喻意的諷刺,不諂媚又深得人心的讚美,確實地體現了作家的談吐風雅。
52歲的蔡康永在外表上與實際年齡相當不符,年輕時學過京劇,
也曾在UCLA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學過電影電視編導製作,
擔任過製片、編劇、影評、電台總監、編輯...等等職位,目前則以專職作家與主持人的身分過生活,
筆者對於文字作品的個人看法是:
「只要能夠讓讀者清楚地接收到作者傳達的訊息,不論簡繁,就是好的。」,
其實很多的文章或是論述內容非常具有意義與價值性,但為何多數人接收不到?
因為資訊爆炸,時代變遷,所有的一切都變得簡單化,包括文字,
人們習慣接收簡潔有力的訊息、指令,追求簡單明瞭,只需要給出結論即可,所以有懶人包的誕生,
回到問題上,有些思想力量強大的「闡述者」竭盡所能地清楚表達其所言,殊不知因為以上的原因導致一個結果,
「我不知道他在講什麼」
筆者在生活中也非常容易有這樣的狀況出現,解決的方法除了自己必須盡可能簡潔有力表達,
或者只能祈禱你的「傾聽者」是個馬上理解你想說什麼的人,
因為是個困擾的問題,所以對蔡康永才會更加欣賞,
讀過他的書,看過他的短文就能理解到何謂「化繁為簡」又「一針見血」,
好的文字敘述不講死,不講透,讓讀者有自行思考而後領悟的空間,那才會是自己的,而不是被灌輸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ROkuBZV-gQ
影片本身主題性不重要,重點在於中段對於成家概念的論述,
蔡康永的特色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舉例」,
如同古代的莊子不將話講明,以寓言故事來說明想法、闡述道理,
不論是在他的書、短文、發言、主持內容......等等,都不難發現他非常擅於使用舉例說明的方式來引證,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一書裡,內容幾乎都是簡單的小故事配合簡短的結論來構成全書,
當然其中還是有一些個人意識與觀點在其中,不過也無傷大雅。
蔡康永除了作家身分、主持功力眾人有目共睹以外,關於他曾在2001年公開出櫃一事也紅及一時,
對於他本人當然造成了一些無法避免的問題產生,比如有反同性戀的激進份子會在關於他的影片或是討論文章中大肆漫罵,
當然攻擊內容是不具意義的歧視言論,甚至有相當不雅的綽號直到現在還會出現在康熙來了的節目評論中,
筆者對於性向一事並不想討論太多,在這個觀念開放的時代,其實同性戀與異性戀已經不是很重要的問題,
希望社會大眾還是可以學會平等對待他人,並且尊重想法異己者。
蔡康永在2013年底曾經一度上報,因為右臉嚴重的顏面神經失調導致當時數週必須戴上面具來主持節目,
或許年齡與身心的勞累程度已經超乎我們所能想像,而他本人也不只一次暗示可能退居幕後之類種種說法,
總而言之,蔡康永的言談能力與主持功力不在話下,
僅憑7次金馬獎與2次金鐘獎的主持經驗就足以令人信服,更遑論第7次的第50屆金馬獎獨挑大樑,
事實上,他也是一位藝術收藏家,2010年,與陳冠宇 (曾愷玹之夫) 合著 《你買這個做什麼?:蔡康永和買畫的朋友們》,
對於各國藝術家與作品的評論,藝術交易、市場內幕、風險...等等都有著墨,
本來看完這本書時還不太能想像其中的情境,直到前一陣子參訪了一次藝術展覽才體會到書中言及的事物,
可見蔡康永不僅文采過人,同時也兼修藝術涵養,是值得學習的目標之一,
也期望之後能在影視界或談話圈中看見蔡康永繼續大放異彩,驚艷四方。
謝謝觀看 (鞠躬)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