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到地毯下,就全都看不見了。」
大家好,強片年即將進入第五個月,
不少大作紛紛出籠殺得血流成河,相信許多人已經開始期待接下來的電影。
繼《單身動物園》之後,筆者發現自己對劇情片的解讀能力有待加強,
這次的《摩天樓》再度讓筆者陷入思考困境,稍微消化後擠出一點心得,
那麼就開始這次的影評吧。
《摩天樓》,原名《High-Rise》,中譯《摩天大樓》,港譯《魔天豪廷》,
班‧懷特利( Ben Wheatley )執導,改編自J‧G‧巴拉德 ( James Graham "J. G." Ballard )原著小說,
由湯姆‧希德斯頓( Tom Hiddleston )主演,其他演員較多便不贅述,
2015年9月13於多倫多國際影展上映,2016年3月18日於英國上映,同年4月22日於台灣上映 。
劇情敘述精神外科醫師羅伯‧萊恩,住進一棟擁有自給自足的生活機能以及社會階級分層的摩天樓,
剛開始看似和諧以及有規矩條理的小型社會,經過一連串的事件爆發後開始走向失控崩壞之途。
電影一開始以詭異失控的殘破空間作為開場,絲毫看不出摩天樓原有的拘謹規律,
之後時間軸進入三個月前,正片開始,後續劇情演進都還在掌控之中,
進入中期開始有些微小的失控、爭執、情慾爆發,直到墜樓事件的發生,
所有狀況開始急轉直下,將摩天樓裡的不安氣氛瞬間引爆、失控;
中後期,摩天樓從原先的拘謹規律變成荒唐淫亂的無法地帶,
再重新建立新的秩序,即使所有的一切看起來完全瘋了。
《摩天樓》沒有明確的時空背景,
高聳且獨特的摩天樓,如同設計師羅伊所說的實驗性作品,
以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經濟體制看來,就像是將奴隸階級到王權階級的人們通通放進同一個培養皿,
表面上是希望促進社會和諧,達成烏托邦理想世界,實際上卻是惡化了階級差異性的問題。
萊恩醫生在故事中就像個研究員,需要理性客觀地觀察、研究,
觀眾會將意識集中在他的表現上,如果主角也跟著失控就無法作出對比,
即使只是形式上的理性。
設計師羅伊的原意是好還是壞,住戶究竟是受害者還是享樂者,
王爾德是不是一個異端、瘋子,還是唯一的清醒之人?
夏綠蒂是不是如形象塑造的風流但不隨便,還是與其他女人無異?
萊恩到最後是否還保有理性,還是早已成為了瘋子之一?
最像局外人的孩子-托比,透過萬花筒看著匪夷所思又血腥混亂的場面,
是否也是一種瘋狂的表現?
本片蘊含著對時代的嘲諷與批評,對於資本主義的抨擊還有社會階級不公的意識,
原作誕生的1975年,後現代主義、女權、資本主義......等等皆在其中,
透過直白的表現手法,將人性、慾望、原始本能、歧視、自私心態表露無遺,
兩極化的價值觀與摩天樓裡的貧富差距,就像在展示一個小型社會的樣貌,
摩天樓看似雄偉堅固、屹立不搖,甚至是時代鉅作、通往未來的橋梁;
但內部卻沒有相對應的成長,依然是腐朽的制度與觀念,導致最後成為淫亂無法的大型舞台。
本片值得一提的是整體風格以及畫面美感,
構圖、比重分配、畫面和諧,裸露鏡頭不忘帶出肌肉線條之美,
淫亂的場景中還是能看出整齊美感而不淪為賣弄色情的空洞畫面,
摩天樓頂層的奇幻風格以及底層的單調冰冷形成強烈對比,
讓社會階層的差異性更為明顯,其中的心思細膩之處可見一斑;
角色性格刻劃上也很用心,每個演員都將角色演活了,
在瘋狂的摩天樓裡,大家都陷入屬於自己或團體的瘋狂,
仍然保有個人獨特的風格,以及令人意想不到的反差感,
特別是女性演員加速催化了瘋狂氣氛下的節奏,在暴戾之中增添了更多色彩。
萊恩醫生這個角色最為關鍵,他必須是個中立的存在,
非黑即白,不偏頗於某一方,有時卻又像完全的一方,
其中一段對白色油漆產生強烈的反應投射的劇情,似乎告訴大眾他是唯一的白,
對於淪陷的恐懼與心理壓力,他害怕自己也迷失,所以瘋狂執著於證明自己存在的行為,
比如持續打壁球、健身、買白色油漆、將自己也染上白色油漆、堅持進行心理評估......等等,
因為這些自制行為讓他成為摩天樓裡特別的存在。
到底最後他是不是也瘋了?或是他已經在詭譎的環境下習慣了?
唯一確定的是,摩天樓已經不是原本的樣子,而他也不是原本的那個他。
最後做個總結,
比起《單身動物園》,本片用了較於通俗的方式表現,
有計畫性地將情色、暴力、詭譎的要素放進畫面,
這些都是原始本能的其中一環,也是最不需要多作解釋的內容,
利用這些要素強烈地呈現主旨與情境是導演的手法之一。
如果你想要一部娛樂性質或是令你放鬆的電影,本片也許不適合你;
假設你需要一點視覺上的刺激,或是思考上的強化練習,或許它會是你的選擇。
簡而言之,這是一部劇情片,有適當的深度和不錯的內容,還有一些視覺賣點,
雖然是不錯的電影,但不是大眾喜好,建議考慮過後再決定是否要看囉,
以上就是這次的評論。
簡單評分:8 (滿分為10)
謝謝觀看!(鞠躬)。
留言列表